注明:本文转自 2015-08-19 遗传与疾病论坛微信平台
天使人综合症,或称天使综合症,又称安格曼综合症(英文原名为Angelman syndrome),是一种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罹患此症的患者,脸上常有笑容,缺乏语言能力、过动,且智能低下。
症状
“天使综合征”患者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但动作机械,智力低下,同时还有癫痫等症状。病征包身边经常发笑,双手举高,挥舞,脚下不稳,痉挛,缺乏语言能力及智障,因此被称为“快乐木偶综合症”。全球约有1.5万名病患者,多数,儿童,虽然他们拥有与正常人无异的脑部结构、新陈代谢及血液,但患者的脑波异常,无论脑部及身体发育均迟缓,表达能力较差,移动与平衡运动困难,有颤抖的步伐与颤动的四肢,时有癫痫症状,需要定时服药抑制病情。
基因研究及检测流程
家族成员遗传风险
Angelman综合征(部分单倍体15q)Angelman综合征为一种染色体疾病,经染色体高分辨分析常发现为15q11-q13缺失,随后研究表明为来源于母系的缺失(而Prader-Willi综合征为来源于父系的缺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5q11-q13染色体组区易于形成基因组印迹,后者为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现象,来源于父母基因的差异表达。
Angelman综合征(A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伴有不同的遗传学病因,与缺少来源于母系的染色体15q11-q13缺失有关。Angelman最先于1965年报道3例患者,伴有严重的精神发育迟滞,被称之为“木偶明星”。随后Bower和Jeavons在1967年又引用了“快乐木偶综合征”这一名称。Halal和Chagnon(1976)也称其为“开心木偶”综合征。1982年Williams和Frias建议用最先报道学者姓氏来命名,因此称为“Angelman综合征”,由于“开心木偶”一词在患者家庭看来有嘲弄和贬义。在1995年建立了同一的诊断标准。最常见的表现为:严重的发育迟滞,语言障碍,词汇使用不能或减少,语言理解和非言语交流较好,共济失调和肢体震颤样运动,行为单一、多动、拍手、频繁的分歧时宜的大笑。较为常见的(80%)表现为:生后小头畸形、羊角风发作(一般在3岁以前发作第一次)、脑电图异常表现为闭眼诱发的2~3Hz高波幅慢棘-慢波等。伴随表现(20%~80%)为:后头部扁平、枕沟明显、伸舌、嘴宽、色素缺失(与Prader-Willi综合征中所见相仿,只见于染色体缺失的病例中)及睡眠障碍等。
根据遗传病因学可将Angelman综合征分为四种类型:①新的15q11-q13缺失(70%);②父系的单亲二倍体(5%);③印迹缺失(5%);④泛素-蛋白连接酶基因(UBE3A)母系复制突变(5%)。由于遗传方式不同复发风险而有所不同。多数较大的新发缺失相关的Angelman综合征患者复发风险率很低(1%)在没有父母基因相互易位的情况下,单亲二倍体引起的Angelmaman综合征复发概率也很低。在另一些中心印迹突变(即UBE-3A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复发风险率则高达50%。
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因遗传类型不同而异。Magenis等(1988)以为,位于15q12区带的基因是Angelman综合征中精神发育迟缓和语言障碍较为严重的相关基因。单亲二倍体可能与稍微表型有关。唯有Buntinxet等(1995)报道伴有或不伴有染色体片断缺失的患者临床表现无差别。Minassian等(1998)发现母系遗传的染色体15q11-q13缺失的患者患有严重的顽同性羊角风,而在有单亲二倍体甲基化印迹异常即UBE-3A基因突变的患者则患有相对较轻的羊角风。与没有缺失的患者相比,有缺失的患者易患有更为严重的表型。
Angelman综合征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已有的临床资料是否与诊断标准相符。然而,幼儿患者可以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年长患者的行为表现可能发生变化,诊断有一定困难。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Angelman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常规高分辨率染色体分析在70%的病例中可以发现15q11-13区域的典型缺失。然而,新近的高级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该技术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所以这种检测技术并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在染色体中期进行FISH分析有助于发现缺失和微小易位。此种分析技术通过联合应用售探针及一个α卫星探针、一个单次拷贝对照探针来完成对常规缺失区的定位。应用PCR微卫星分析可以探测到缺失和单亲二倍体。这种分析技术可以证实,非母系遗传致病可能与父系单亲二倍体有关或为母系15q11-13区域缺失所造成的。甲基化检测是在甲基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检测亲源等位基因的探针进行的Southern印迹分析。在AngeLman综合征患者中,这种分析证实只有父系来源。对于临床上高度提示而又没有典型的分子异常的病例,在有条件的医学中心可以进行UBE-3A突变检查。另有5%左右的Angelman综合征病例没有特定的分子异常。